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一群中國博士生跨上電驢 開始兼職送外賣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據《羊城晚報》報道,脫下實驗服,戴上頭盔,跨上電驢,打開眾包APP點擊“上線”——對於當下一群博士生而言,這一系列動作,仿佛打開了一個通往平行世界的開關。 在這個充滿“內卷”和不確定性的時代,他們正用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,為高壓的學術生活尋找出口。


“建議所有博士生都去送外賣”。 在社交媒體上,類似於“博士送外賣日常”的筆記下,往往吸引了大批討論者。 無論工科理科還是文科,各個專業的博士甚至博士後們,在這個隱秘的角落分享著他們的送餐體驗、奇葩訂單,以及更重要的——如何用一種規則簡單、反饋直接的體力勞動,對抗學術世界裡的不確定性與精神內耗。

在“博士”和“外賣員”間自由切換


傍晚六點,來自上海的工科博士生小唐結束了一天的實驗,跨上電瓶車匯入晚高峰的車流。 在她身前,手機導航顯示的並非是回住處的路線,而是一連串的取餐送餐點。 從博士生到外賣員,身分的切換,就在這一瞬間完成。

和許多博士生一樣,小唐最初是被網上那些騎手自己錄制的送餐影音吸引的。 “感覺很有意思,注冊又簡單,就想試試看。”上傳身份證證明、學習交通規則、答題通過,小唐在當天就完成了注冊,跑完了人生第一單。

對小唐來說,送外賣是一種順路的治愈。 早上接一單送往校內的早餐或奶茶,送完正好去學院樓做實驗; 下午五、六點,天光尚好,下了實驗的她再度出發,趁著晚高峰再送幾單。 有時,她會拉上男朋友一起,“他坐在後座幫我看路況,兩個人邊聊邊送,這個過程很治愈。”



小唐選擇的眾包模式承接的往往是專職騎手篩選後留下的訂單——它們可能距離遠、需要爬樓,或因時間緊迫而顯得“性價比”不高。 然而,正是這種“消化剩余”的定位,恰好滿足了博士生們的核心需求:巨大的市場保證了充足的單量,而爬樓與奔波則意外地成為了他們久坐實驗室後難得的運動補償。


在廣州,文科博士生陳果多則把送外賣當成一項嚴格的運動計劃。 除開雨天和生理期,每天傍晚,她會騎著自己的山地自行車,在學校周邊送一兩個小時的外賣。 “傍晚訂單多,天氣也不太熱,這個時段就很適合跑單。”

即便暑假回了家,陳果多仍堅持送外賣。 “廣州的道路比較復雜,眾包單常規都是爬樓的; 老家單量少,花在騎行的時間多一些。”陳果多給自己設定了明確的騎行目標:在學校時每天送10公裡,在老家送20公裡。 自行車碼表上裡程數一到,她即刻下線,停止接單。


想什麼時候送就什麼時候送、想送多久就送多久,隨時上線、隨時收工——對於科研節奏不固定的博士生而言,送外賣這份“工”有著天然的自由優勢,讓身分的切換變得毫無負擔,為博士生高壓的學術生活,提供了一個可自由掌控的“切換鍵”。

薅羊毛都的快樂

“實驗累死累活不一定有數據,但外賣你只要送,就有錢!”在社媒平台上,一位用戶如此分享自己當騎手的快樂。

然而,光從數字上看,大多數“博士騎手”通過送外賣獲得的收入,似乎並不高。 陳果多告訴記者,自己的賬本非常淡泊。 跑外賣近三個月下來,自己送外賣的收入總共才幾百元(人民幣,下同),算下來日均不過六、七塊錢。 “這筆錢最後的歸宿,都用來請我男朋友吃飯了。”

在受訪對象中,在成都攻讀工科博士的林輝是唯一一個會主動研究平台規則、努力提升時薪的人。 一開始,他只在中午和晚上兩個高峰時段參與送單,時薪僅有二十多塊錢; 後來,林輝便開始像優化實驗參數一樣,嘗試更多的模式和時段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,等著您的高見呢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56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5 秒